找到相关内容131篇,用时2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思想的承接与跨越——从“下杀生”思想谈起

    正行、不杀生、实语:《摩奴法典》——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梵行(不淫)、不贪嗔;《包达耶那法典》——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不贪:耆那教之五大禁戒也立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贞洁(梵行)、无...与“不杀生成”密切相关的茹素与否的问题,在佛教界也向有异议,例如:有人持食肉或不食肉关修行解脱之论,或谓中国佛教之素食主义始自南北朝时梁武帝倡“断酒肉”,南传佛教强调佛世比丘可食“三净肉” (《...

    心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40868029.html
  • 试论佛教戒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根本戒淫,在家信徒是戒邪淫。淫者男女交合,以染污心,行秽恶行,名不净行,亦即梵行。邪淫,就是指夫妻之外的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男女关系。淫戒也有轻重与不可悔、中可悔、下可悔之别,如经中所讲:“佛告诸比丘...久住世间。佛教戒律与国家法律既相同又有区别,法律是针对人们犯了罪以后的惩罚和制裁,而佛教戒律是让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防患于未然。佛教戒律并不是有人所认为的只有消极的一面防止恶,而没有积极的...

    周祝英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373541.html
  • 佛教徒应有的礼节

    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沙门,自称沙门;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虽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

    佚名

    |礼节|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7/1627385078.html
  • 奉劝僧俗男女普持八关斋戒文

    戒斋,或称八戒斋,或称八支净戒,或称八支斋法,或单称八戒。名异实同。依俱舍论:一、杀生。二、不与取。三、梵行。(与五戒中之不邪淫不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惟愧学识浅陋,于戒律素未研求。错误之处,知所不免。尚祈诸方大德有以教之,则抛砖引玉,受惠实多,固不胜企盼者也。   二、功益引证   受持斋戒之功益,佛智莫能知,佛言莫能信。兹就左列十二事,...

    慈舟老法师阅改 兴慈老法师鉴定

    |八关戒斋|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09/0505018394.html
  • 十二缘起支——生命轮回的次序

    。因为,因已经全部具备,怎么可能没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这三支是指从能够造作梵行,到生命结束之间的过程。以上所讲的,是这一世的八个缘起支。   第三个阶段:来世。然后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么呢?生就...同样的,受、想、行也是没有阻碍(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讲的人住胎的五个阶段,在《俱舍论》乃至大圆满的续部里都有提到。尤其是在大圆满的续部里,连这五个阶段的细节都讲...

    堪布慈诚罗珠 著

    |缘起|十二缘起|轮回|

    http://www.fjdh.cn/article/2007/10/23495218255.html
  • 藏传因明学提纲(一)

    形而上学的各种问题,“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盘者,一向不说。”  那么,佛陀是不是对于问题都不作正面的答复呢?却又不然,主要看提出问题的性质,《集异门论》说得最明显,如说:  “四记问者,...一个不能用逻辑来证明的假定,所以也置之不论。”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鬘童子提出下列问题问佛:  “世无有常,世有底,世无底?命即是身,为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亦终,亦不终耶?。  佛陀认为...

    杨化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01738024.html
  • 因明学发展过程简述(续)

    ?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附注2]  这段譬喻,真是确切极了,可见佛陀认为不要在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和生命是一是异这些问题上兜圈子;凡是形而上学的各种问题,“梵行...命异身异?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终亦不终耶”?  佛陀认为讨论这些问题,徒劳无益,打了一个极生动的譬喻:  ……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极重苦,彼有亲族怜念愍伤,为求利义饶益...

    虞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13138118.html
  • 律宗(上)——唐代佛家六宗學說略述之四

    女人說粗惡媱欲語,據律文分析,粗惡語說梵行,媱欲語說二道好惡。現在看「含注戒本」關於第二不定的注解,依據律文並舉了說不淨行和讚嘆二道好惡,足見戒本原文應該有和二道好惡相關的說媱欲字樣。)現在輕輕地...不一致。這是聰法師首先感覺急需解决的一個問題。其次,由於當時譯出的「四分律」獨有詳細的釋論「善見律毗婆沙」(此論實係解釋南方法藏部的善見律,並直接解釋「四分」,只因文句極其相近,所以一向來都誤認為「四...

    吕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91739968.html
  • 《法华经》佛塔信仰初 探

    :“如是五种,随其次第,是五无间同类业体,谓有于母阿罗汉尼行极污染,谓梵行; ……或破堵坡,是五逆同类”。[13]把破佛塔同五逆罪相联,可见当时对佛塔的 仰信。佛塔在信徒中的地位,如同佛在世一样。...

    妙 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64141982.html
  • 浅谈寺院之中的佛法修学生活

    反受排挤。行梵行无人责备,修行用功却遭人讥诽。相互攀比的是吃喝享受,相互学习的是非法律。更有甚者身现僧相而实独身。这实在是标准的腐化堕落!  僧团的清净特征决定了个体出家僧人必须要严净毗尼、坚守...的繁华,那么脱掉僧装,还俗归家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每一个出家人,无论对于自己还是他人,都应该有这种样一态度。  其实僧还俗早在佛陀时代就已有之。《中阿含·木积喻经》中佛讲“欲成无上梵行之法”,当时就有...

    体恒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3842656.html